要说“崩豆”的来历,话就长了。它最起根儿还 “出生”在北京。老北京有四样风味小食品:果脯、瓜子、蹦豆儿、糖葫芦,不过这个“蹦豆儿” 老北京人更喜欢叫它“铁蚕豆”。清朝嘉庆末年,宫廷和王府中的帝王将相、皇亲国戚们吃饱喝足之后,总希望有小食品磨牙消食,御膳房厨师张德才在“铁蚕豆”的基础上,用外五料(桂皮、大料、茴香、葱、盐 )和内五料(甘草、贝母、白芷、当归、五味子)以及鸡、鸭、羊肉和夜明砂乌等精心炮制,创新出一种外形黑黄油亮犹如虎皮,膨鼓有裂纹的“黑皮蹦豆儿”并立即风靡宫廷内外。这种全新的“黑皮蹦豆儿”被锡铭“糊皮正香蹦豆”。咸丰年间,张德才去世,其子张永泰兄弟三人携妻带子回天津定居,首创“崩豆张”总号,并先后在城里丁公祠和小药王庙开设了两家分号“永泰成”、“永德成”,这一宫廷食品被带到天津。光绪年间,“崩豆张”的第三代传人张相兄弟二人继承祖业,在南市建物大街、大罗天先后创立了“老德发”、“ 德成”、“老来财”、“老来福”、“老张记”等字号。此时“崩豆张”在天津卫名声大振,可谓家喻户晓。
 
     为何北京的张氏“糊皮正香蹦豆”到了天津就变成“崩豆张”了呢?原来问题出在天津话的特殊变调规律上。在天津话中,一个双音节词如果都是去声,则第一个音节要变成阴平(一声)。同时,天津话的阴平发音低且平,即“低平调”,而北京话读阴平则为“高平调”。这麽说吧,比如把北京话读“兜”的音定为音阶中的“i”,那麽天津话就要降8度,发“1”的音。例如,进步说成“今步”:见面说成“尖面”:散会说成“三会”。自然,“蹦豆”就变成了“崩豆”。这个“低平调”是天津话显著标志之一。
 
     “崩豆”体现了“天津特色”,故此天津风味特产蹦豆的注册商标选择了“崩豆张”。其实,“崩豆”更应当被看作一个天津的“方言词”,就像上海话的“侬”“阿拉”不必还原成“你”“我”,我看“蹦豆”就用“崩豆”挺好。
 
     就连称帝八十三天的袁世凯也十分爱吃此豆。1985年袁世凯之女给《世界大观》写的《我的父亲袁世凯》一文中,还提到:“袁世凯倒台后,时常命家人上街买糊皮正香崩豆吃。”可见,“崩豆张”确实名不虚传。咸丰年间,张德才去世,“崩豆张”的第二代传人张永泰兄弟三人携妻带子回天津定居,这一宫廷食品也被带到天津。张氏兄弟首创“崩豆张”总号,并先后在城里丁公祠和小药王庙开设了二家分号“永泰成”、“永德成”,自己制作和销售各种豆类干货小食品。从此,“崩豆张”在天津卫的名声大振,可谓家喻户晓。光绪年间,“崩豆张”的第三代传人张相兄弟二人继承祖业,在南市建物大街、大罗天(今天津日报社旁)先后创立了“老德发”、“老德成”、“老来财”、“老来福”、“老张记”等字号,自产自销风味豆类干货小食品。“崩豆张”的第四代传人张国华十四岁随父学艺,民国二十八年后在滨江道(今稻香村旁)及教堂后的“崩豆张”、“老张记”字号中协助其父操作,得祖传绝技。解放前夕,接管“老张记”并担任经理。解放后,1956年公私合营,张国华转入和平区干果加工厂任厂长,1983年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