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夺天工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名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展
 (七)
 画 绘
  
  
     画绘是以笔墨和颜色在平面载体上或立体器皿上绘制图画或单纯上彩的工艺。画绘技艺与日常生活关系很密切,它既是一种纯粹的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最普通、最常用的工艺语言。画绘技艺在传统工艺美术中有多样性存在,如内画、刺绣画样、雕刻图案、雕版印刷、陶瓷彩绘、建筑烫样和彩画等工艺美术都渗透着画绘技艺。同时,不少看似与画绘有距离的工艺美术品类,如扬州通草花和福州软木雕等也是以画理为基础,并巧妙利用着色、拼帖、插接等工艺手段,极力实现“如画”的意境。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工艺美术都离不开画绘技艺。
  
     北京内画鼻烟壶
  
                   
 内画鼻烟壶《春夜宴桃李园》  作者:刘守本
 
 北京内画鼻烟壶《水晶大瓶十八学士登瀛州》  作者:刘守本
     内画鼻烟壶发源于京城,是中国特有的传统的工艺品种,自清嘉庆时期至今已逾二百年。
     早期的鼻烟壶,用一根细竹签弯钩做笔,在透明的壶里作画。受制于玻璃壶、水晶壶内壁的光滑,故多作如龙、凤、如意、蝈蝈、白菜等一些简单的图案。随着鼻烟壶内壁磨砂工艺的出现,白而不滑,如同宣纸的壶内壁使绘画表现力得到极大提高,人物、山水、花鸟皆可入画,一些国画的传统技艺得以充分发挥。
     京派内画具有晚清文人绘画的艺术特点,在吸收其他各内画流派的风格与现代绘画的表现手法后,形成了全新的现代京派内画艺术。其作品选料精细、材质精美、结构严谨、用色古朴、清新淡雅、笔法细腻,作品题材广泛、字画结合,给人以高雅独特的艺术享受。
     京派内画鼻烟壶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精巧美观的艺术神韵被海内外誉为“鬼斧神工”般的艺术珍品。
         2008年,“北京内画鼻烟壶”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家级传承人  刘守本
     汉族,籍贯河北,1942年出生,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的内画鼻烟壶以传统人物画为主,兼画动物、山水、肖像等题材。在全面继承京派内画艺术基础上,创立了新的京派内画艺术风格。主要特点是用壶讲究、画工精细、色泽古朴、题材广泛。主要代表作有:内画鼻烟壶《十八罗汉》、水晶内画《百子图》、天然水晶内画鼻烟壶《踏雪寻梅》等。
  
    藏族唐卡
  
                           
 唐卡《印度大成就者无著》  作者:丹巴绕旦
 
 唐卡《释迦牟尼》  作者:丹巴绕旦
  
 唐卡  作者:丹巴绕旦 
     唐卡是藏语音译,意为布画,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其题材以宗教内容为主,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
     藏族唐卡依据制作方法又可分为绘画唐卡、堆绣唐卡、刺绣唐卡、印刷唐卡、织锦唐卡和缂丝唐卡6类。按其风格,可以分为勉唐画派、钦泽画派、噶玛嘎孜画派等不同的流派。唐卡的形制多为竖长条幅,大小无定制。画心通常以白布为地,经绷框、涂胶、打磨、勾线、着色等一系列工序。画心完成之后,四周镶缀彩缎边框,背面用布帛绸缎之类托裱,前面用两片黄色丝绫、两条绸带作遮幔和飘带,上下两端加硬木画轴。涉及佛教的唐卡画成装裱后,一般还要请喇嘛念经加持,并在背面盖上喇嘛的金汁或朱砂手印。唐卡的绘制极为复杂,用料极其考究,颜料全为天然矿植物原料,色泽艳丽,经久不退,具有浓郁的雪域风格。
         2008年,“藏族唐卡”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家级传承人  丹巴绕旦
     藏族,籍贯西藏藏族自治区,1941年出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出身于西藏山南曲松县一户卡朵洛玛的唐卡绘画世家,自幼随父亲学习藏族传统绘画,后进入色拉大乘学院,师从著名僧人强巴阿旺学习佛学理论及民族绘画理论,为日后绘画创作打下了深厚基础。主要代表作品有:《大威德金刚》、《密集金刚》、《胜乐金刚》、《吉祥天母》等。
  
     衡水内画
  
                          
 衡水内画《清太祖》  作者:王习三
 
 衡水内画《唐太宗》  作者:王习三
     衡水内画也称冀派内画,是指分布于河北衡水及周边的一种鼻烟壶内壁绘画技艺。
     鼻烟壶的内画技艺产生于清代,嘉庆年间,具有特定风格的京派内画开始出现,发展至晚清时京城出现了马少宣、孙星五、叶仲三、周乐元、丁二仲、自怡子等一批内画大师。衡水内画创始人王习三在继承了京城“叶派”厚朴古雅的内画风格基础上,将中国画中的工笔“撕毛法”引入鼻烟壶内画。“习三弯勾笔” 笔杆直弯、使用灵活,是冀派自创的、特殊的金属杆勾毛笔。
     衡水内画把国画的皴、擦、染、点、勾、撕等技法引入内画。1981年,该画派试用油彩作肖像内画,经过摸索掌握了油彩内画技法,打破了传统水彩画的局限,完成“中西合璧”的创举。衡水内画立意深邃,构图严谨,线描技法丰富,设色协调精润,书画并茂,雅俗共赏,深为世人所重。
         2006年,“衡水内画”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家级传承人  王习三
     汉族,籍贯河北,原名王瑞成,1938年出生,第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57年拜著名内画艺人叶奉祺和叶峰为师,是“叶派”内画艺术的第一位外姓传人。他首创被内画界广泛使用的“金属杆勾毛笔”,并开创“油彩内画技法”先河,被海外视为“当代最杰出的内画艺术大师”。1985年他完成了《美国历届总统肖像系列烟壶》,并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中的“金杯珍品奖”。1983年成为被国际烟壶学会授予第一位中国籍“荣誉会员”。
  
                          
 工美大师  卢建广
     汉族,籍贯河北,1965年出生,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11岁开始学画,23岁涉足内画,拜内画泰斗王习三为师。经多年刻苦钻研,成绩卓著,内画作品备受国内外收藏家青睐。他的内画题材广泛,以人物画为主,画风写实,色彩亮丽,造型生动,重意境,追求以具象写实的绘画手法,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既意境深邃又雅俗共赏,在内画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瓯  塑
  
                          
 瓯绣《锦羽迎春》
     瓯塑,俗称彩色油泥塑,又称“彩色浮雕”,是浙江温州独有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瓯塑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汉代,是由中国漆器艺术中的堆漆工艺发展演化而成,在宋代已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新中国成立后,艺人们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大胆革新创造,把堆塑和绘画、雕刻的手法巧妙地结合起来,使瓯塑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工艺美术形式。
     瓯塑以桐油和瓦灰为原料,主要运用堆塑的手法,将绘画、浮雕和泥塑融为一体,用富于可塑性的五彩油泥制成人物、山水、风景、花卉、兽禽等艺术形象。瓯塑制品具有题材广泛,构图自由,层次清晰,色彩明快,立体感强的艺术特点,主要为寺院庙宇及民间婚嫁所用。无论是壁画、挂屏还是家具、首饰盒,瓯塑因其典雅古朴,细腻坚韧,不易剥蚀,经久耐用的特性而深受喜爱。
         2008年,“瓯塑”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瓯塑传承人  周锦云
     汉族,籍贯浙江,1948年出生,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师承著名瓯塑艺术家张国球、谢香如先生,并受到众多学院派名师指点,从事壁画与环境艺术创作40余年,擅长瓯塑,其作品主要采用传统“纳光纳阴”,并结合西洋现代多种浮雕技法,具有色彩丰富、不易褪色、不开裂变形、题材与表现形式广泛、规模不限、清洗维修方便等特点。代表作品有:《西湖天下景》、《雁荡秋色》、《迎亲图》、《西湖今貌》。
  
     软木画
  
                     
 软木画《福州双塔》  作者:吴传福
 
 软木画《罗星塔》  作者:吴传福 
     软木画又称软木雕、木画,是福州民间雕刻工艺品,始创于清末。它是一种“雕”、“画”结合的手工艺品。作品色调纯朴,刻工精细,形象逼真,善于表现古代亭台楼阁及园林景色,使人观后如身临其境。
     软木画的制作原料,主要是产自西班牙、葡萄牙及中亚地区的栓皮栎树。制作过程要经过选材、雕刻、拼接、装框等工序,运用浮雕、圆雕、透雕等技法,精雕细镂成花草树木、亭台楼阁、栈桥船舫和人物。再用通草做成白鹤、孔雀、糜鹿等鸟兽,根据画面设计,粘于衬纸之上,配框以后就成为立体、半立体的艺术品。软木画借鉴中国园林“框景”的手法,构图新颖别致,画面层次分明,色彩古朴典雅。其内容大多反映山光水色、名胜古迹和花草虫鱼,共有200多个规格、400多个花色品种。软木画工精艺巧,形态逼真,而且具有轻便、不变形、不脱胶、抗腐蚀等优点。国内外一些人士把它与脱胎漆器、寿山石雕同誉为福州工艺“三宝”。
         2008年,“软木画”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吴传福
     汉族,籍贯福建,1937年出生。跟随祖父(软木画创始人)吴启棋先生学习软木画手工雕刻、拼贴,掌握了一套极其细致的软木画制作工艺,他所切削的软木片“薄如蝉翼”。其所创作的软木画作品擅长表现自然景观,尤精于榕树、松、竹、梅等树木枝叶的雕刻,以及亭、台、楼、阁的表现,在布局上讲究远近透视和层次深度。
  
     扬州通草花制作技艺
  
                       
 通草花挂屏《琼花》  作者:戴春富
                          
 通草花盆景《菊花》  作者:戴春富
                      
 通草花盆景《梅花》 作者:戴春富
     扬州工艺花制作技艺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民间植根尤深。发展至清代,扬州制花艺人在传统技艺基础上,对材料和工艺的运用大胆创新,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扬州通草花制作技艺。
     扬州通草花是以通草为原料,经漂白、裱草片、染色、捏瓣、做叶子、传杆子、栽盆、装镜框(挂屏)、整理等多道工艺流程制作而成的一种特色工艺品。通草花的制作工艺十分繁难,从花瓣、花叶到花茎、花盆无不需要制作者悉心揣摩,求准求精。扬州通草花源于自然,超越自然,形象优美,以假乱真,深刻蕴含了人们对于一切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和中华民族非凡的文化创造力。
         2007年,“扬州通草花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扬州通草花省级传承人  戴春富
     汉族,籍贯江苏,1940年出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自1957年跟随通草花工艺美术大师钱宏才学艺,已从艺50多年,熟练掌握了通草花的制作技艺,并突破传统,使自已走上了通草花的创作设计之路。2006年被授予“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主要作品有:《四海无同类,维扬一枝花》、《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等。
  
  巧夺天工(八)
  
  (来源:www.ihch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