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 客人 | 注册特产屋 | 登录特产屋
手机版  二维码  | 领先的旅游特产门户网站 齐全的中国各省市县特产、国外特产,登记查询销售求购特产
东北特产:
辽宁特产 吉林特产 黑龙江特产 内蒙古特产
华南特产:
广东特产 广西特产 海南特产 台湾特产 香港特产 澳门特产
华北特产:
北京特产 天津特产 山东特产 河北特产 山西特产
西南特产:
四川特产 重庆特产 云南特产 贵州特产 西藏特产
华东特产:
上海特产 江苏特产 浙江特产 安徽特产 福建特产
西北特产:
陕西特产 甘肃特产 宁夏特产 青海特产 新疆特产
华中特产:
河南特产 江西特产 湖北特产 湖南特产
国外特产
亚洲特产 欧洲特产 非洲特产 北美洲特产 南美洲特产 大洋洲特产 南极特产
特产大全网 特产大全网
特色文化
www.tcdqw.com
用户名:
密   码:
          


特产大全网的第一个拼音字母 tcdqw 就是域名,记住下次登录哦!
   特色文化 — 特产  —  特产 —  特产   

1072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二)


推荐人:-特产屋   分类:     
相关查询:     特产店地图     特产店地图        旅游     旅游

   
    五、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691号:蒙古族萨吾尔登
     女子群舞:《萨吾尔登》
     表演者:刘娜、奥登高娃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选送
 
     萨吾尔登是新疆的蒙古族民间流传的一种地方舞蹈形式,主要分布在巴音郭楞、博尔塔拉两个蒙古自治州以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区。
 
     萨吾尔登是蒙古族和硕特部独创的艺术,它的动作大多来自生活,像表现女照镜、描眉、梳辫等内容的舞蹈,模仿牲畜动作的男子舞蹈及男女青年为表达爱慕之情而表演的双人舞蹈等都是萨吾尔登的重要组成部分。萨吾尔登具有很强的艺术想象力创造性,舞姿古朴优美,模仿人物或动物姿态惟妙惟肖。
     六、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497号:维吾尔刀郎麦西热甫
     民俗歌舞《麦西热甫》
     领  唱:玉苏因 • 亚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领  舞:著名维族舞蹈家  海力千姆 • 斯迪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选送
 
     “麦西热甫”广泛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地区,是展示维吾尔木卡姆、民歌、舞蹈、曲艺、戏剧、杂技、游戏、口头文学等的主要场合,是民众学习、传承和弘扬伦理道德、民俗礼仪、文化艺术等的重要途径,是维吾尔传统节庆、民俗活动的重要部分。
 
 
     “刀郎麦西热甫”是存在于刀郎人当中的“麦西热甫”。由于刀郎人生活在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叶尔羌河、塔里木河两岸的刀郎地区,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刀郎麦西热甫。
 
 著名维族舞蹈家  海力千姆 • 斯迪克
 
     刀郎麦西热甫用“刀郎木卡姆”作为伴奏音乐,其舞蹈粗犷、古朴,始终保持着塔里木土著歌舞浓郁的原生态特色,是刀郎维吾尔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85号:土家族打溜子
     器乐合奏:《毕兹卡的节日》
     表演者:田隆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杨文明、尹忠胜、米显万等
     艺术指导:田隆信
     湖南省文化厅选送
 
     “打溜子”又称“打家伙”“打家业”等,是土家族地区流传最广的一种古老的民间器乐合奏。它历史悠久,曲牌繁多,技艺精湛,表现力丰富。土家族打溜子主要分布在湘西州酉水流域土家族聚居的永顺等4县68个乡镇。打溜子与土家族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婚丧喜庆、逢年过节都要打溜子,特别是土家族的传统舍巴日更是少不了打溜子。《毕兹卡的节日》正是取材于“舍巴日”的活动盛况,“毕兹卡”是土家语“欢乐”的意思。作品形象地表现了土家人乐观的精神面貌和对幸福的渴望。
 
     土家族打溜子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田隆信精通土家族语言,擅长演唱土家族民歌及演奏各种土家民族乐器。他的演唱、演奏及作品曾多次在国际国内大赛中获奖。演奏代表曲目有《锦鸡出山》《毕兹卡的节日》等。
     八、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61号:哈尼族多声部民歌
     合  唱:《栽秧山歌》
     领  唱:车格(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陈习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艺术指导:段勇、吴志明
     云南省文化厅选送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历史悠久,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以普春村为中心的数个哈尼族村落中。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包括了歌颂劳动、赞美爱情、讴歌山野田园美景等方面的内容。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的演唱方式分为有乐器伴奏和无乐器伴奏人声帮腔两种,其伴奏乐器均由民间歌手自己制作,梯田、山林和村寨都可以是其的表演空间。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的唱词结构以开腔用词、主题唱词、帮腔用词三部分构成一个小的基本段落,其音乐形态在歌节结构、调式音列、调式色彩、调式组合和多声部组成等方面都显示出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征。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习娘10岁开始学习哈尼族文化(背玛、山歌、乐器、舞蹈),不但会吹、拉、弹、唱且能歌善舞,主要担负演唱和“小三弦”的伴奏;车格9岁开始学唱哈尼族山歌,10岁学唱哈尼族哭丧、嫁歌并开始主唱哈尼族多声部音乐《吾处阿哧》等,其能歌善舞,演唱技艺高超,至今仍担任高声部的演唱和“门扒”吹奏。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三)
 (来源:www.ihchina.cn)


 






     分享到


    查看推荐人:-特产屋的其它特产


我要留言    留言人: 更多评价
印象:
内容:
  验证码*  (* 请在左框中填写小图中字母或数字)
 

 
 
 
 
淘宝推荐相关特产销售
 
 
本网站所属权:特产大全网 Email地址: 444853730@qq.com 官方QQ: 444853730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特产大全网  渝ICP备08100157号
Copyright. ©2008 tcdqw.com, All Specialty in the site.All Rights Reserved
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