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夺天工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名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展
 (四)
  
  
 髹 饰
 
  
   
 髹,指用漆漆物;饰,寓纹饰之意。髹饰指采用天然漆液髹涂器物内外,使其质地坚牢,外表华美的工艺。
  
 漆之为用,在中国走过近万年历史,见证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战国漆器独领风骚,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青铜器。汉代漆器继续繁荣,以黑漆和朱红为主色调,形成既神秘又富丽的美学品格。明清两代,漆器发展进入到全盛时期,各种成熟的漆工艺,如髹涂、描绘、填嵌、堆饰、刻划、金银平脱、雕漆等施展于建筑、家具和器皿上,形成千纹万华的漆文化。如今,古老的髹漆工艺还被用于漆画艺术创作,装饰图纹和艺术形象粲然可掬,独具艺术魅力。
  
  
   金漆镶嵌髹饰技艺
  
               
 
  
 金漆镶嵌髹饰技艺半成品
  
 金漆镶嵌是中国传统漆器的重要门类,其工艺品种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丰富发展。北京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漆器产区,尤其是元代油漆局、明代果园厂、清宫内务府造办处,都为北京漆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北京金漆镶嵌传统工艺的师传关系系统清晰,其工艺技法、艺术风格都直接传承自明清的宫廷艺术。
 金漆镶嵌工艺门类繁多,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多彩。镶嵌类层次清晰,彩绘类色彩艳丽,雕填类线条流畅,刻灰类刀锋犀利,断纹类沧桑古朴,虎皮漆类五彩斑斓。作品种类包括器皿、家具、屏风、牌匾、壁饰等。金漆镶嵌传统工艺蕴含着悠久的历史价值与高雅的艺术价值,金漆镶嵌工艺品则兼具广泛的实用价值和珍贵的收藏价值。
 2008年,“金漆镶嵌髹饰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金漆镶嵌市级传承人  万紫
  
     汉族,籍贯北京,1959年出生。北京市一级工艺美术大师,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86年毕业于北京艺术设计学院,后在北京金漆镶嵌厂从事漆艺的传承、开发设计以及管理工作。作品清新细腻精致,风格大气独特,近年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在工艺上大胆尝试,作品简洁流畅、疏密有致,使作品更富有艺术感染力。多次荣获全国和北京市的各种工艺美术奖项。
  
  
     雕漆技艺
  
        
  
 剔红牡丹绶带纹条案  作者:文乾刚
  
  
               
  
 雕漆作品  作者:文乾刚
  
 北京雕漆技艺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纹的技法。雕漆制品造型古朴、纹饰考究、色泽光润、形态典雅,并有防潮、抗热、耐酸碱、不变形、不变质的特点。
 雕漆工艺由战国时期的锥画技艺发展而成,在元、明、清三代都属于宫廷工艺。光绪三十年(1904),艺人萧乐安及李茂隆在北京开办了近现代第一个民间雕漆制造作坊――“继古斋”。1949年后,北京市召集分散在民间的“继古斋”雕漆传人建成北京雕漆生产合作社,1958年转为北京市雕漆工厂,成为北京雕漆工艺传承与发展的主要阵地。
 北京雕漆工艺制品种类繁多、题材丰富,其设计创作集雕刻、绘画、工艺于一身,具有庄重典雅、华美温润的艺术性,集中体现了中国历史悠久的髹漆工艺文化传统。
 2006年,“雕漆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雕漆技艺传承人  文乾刚
  
 汉族,籍贯辽宁,1941年出生,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早期他从师于雕漆高级雕工周长泰、汪德亮学习雕漆雕刻技艺,后又从师于雕漆老艺人孙彩文、朱庭仁学习雕漆设计,成为北京雕漆(剔红)技艺的重要传承人。近年来他探索古老工艺与现代生活结合之路,创作了一批体量较大、有时代特点、艺术水平高的雕漆艺术品。主要作品有:雕漆《天球瓶》、剔红《山水电话几》、雕漆剔红《九龙闹海盘》等。
   
  
 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
  
 
  
 平遥推光漆画唐宫伎乐图(局部)   作者:薛生金
  
 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发源于山西中部的平遥县,传布于北方广大地区。以此技艺制作的漆器远在唐开元年间已闻名遐迩,随着明清两代晋商的崛起,推光漆器有了长足的进步。1949年后,平遥推光漆器的生产进入了黄金时期,并自此成为我国著名的漆艺品种之一。
 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以手掌推光和描金彩绘技艺著称,生产工序可分为木胎、灰胎、漆工、画工和镶嵌等。其制作工序繁琐复杂,仅刮灰就需要五到六次。髹漆是漆器制作最关键的环节,灰胎上的每一道漆都要先用砂纸蘸水擦拭,再用手掌反复推磨,直到手感光滑,如此循环五到八遍之后漆面达到光亮如镜的效果。
  
    
  
 平遥推光漆画玉宇琼楼(局部)   作者:薛生金
  
 平遥推光漆器的底漆多以墨黑、霞红、杏黄、绿紫为主,上面绘以具有民族风格的图案,如古典小说、戏剧场面以及古代神话传说等。作品分为实用品与陈设品,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工艺价值。
 2006年,“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人  薛生金
  
 汉族,籍贯山西,1937年出生,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从小学艺,艺龄50多年,师从于著名漆艺彩绘老艺人乔泉玉师傅。他以画猫见长,笔法细腻,形象活泼可爱,细微处可使人感觉风吹毛动。他率弟子创作的漆器屏风曾获中国工艺美术第六届“百花奖”银杯奖,两套屏风《琼山初曦》、《万千山楼正曙色》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现已建立了“薛生金”大师工作室带徒授艺。主要作品有:漆画《玉宇琼楼》、《台山晨曦》、屏风《春苑献翠》、《神州韵史》等。
  
  
     扬州漆器髹饰技艺
  
 扬州漆器为中国传统的特种工艺品,其平、亮、细、匀、艳、雅的艺术效果蜚声中外。
 早在23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扬州漆器髹饰技艺就已开始出现。当时的扬州漆器在造型、髹饰技法等方面水平已达到一定的高度。经过2000多年历代名家心摹手追,现代的扬州漆器艺术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红雕漆笔海《秋山无尽》 作者:董业梅  张来喜
  
 
  
 剔红山籽雕漆《山东对弈图》 作者:张宇  张来喜
  
  
 现代扬州漆器髹饰技艺有点螺、雕漆、雕漆嵌玉、刻漆、平磨螺钿、彩绘、骨石镶嵌、楠木雕漆砂砚、磨漆画制作等九大门类,其中,最有名的主要有多宝嵌漆器和螺钿漆器。扬州漆器品种齐全,技艺精巧,绚丽多彩,格调清新,极富东方神韵。
 2006年,“扬州漆器髹饰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扬州漆器髹饰技艺省级传承人  张来喜
  
 汉族,籍贯江苏,1961年出生,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81年毕业于扬州工艺美术学校,而后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宇学习绘画创意,跟从中国画家一级画师许从慎学习中国画,拜方开玲艺师学习剔红技艺。从艺26年,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创作出一大批既发扬传统技法又体现时代精神的雕漆精品。代表作品有:《江山神韵》、《溪山文会》、《石壁溪水》、《云壑松风》等。
  
  
    徽州漆器髹饰技艺
  
 徽州漆器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具有悠久的历史。明代徽州漆艺大家――黄成撰写的《髹饰录》是我国仅存的古代漆工专著,对我国漆艺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红斑菠萝漆大圆盒   作者:甘而可
  
                   
 绿金斑菠萝漆棱花盒  作者:甘而可
  
 徽州山区盛产漆树,生产优质生漆,这为徽州的漆器制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特别是明清徽商鼎盛时期,徽州的漆器制作技艺达到了一个历史的高度,擅长于雕漆、雕填、螺钿、描金彩绘、脱胎漆等各类漆器制作。其中菠萝漆的制作工艺更是堪称一绝,成为徽派漆艺中最具代表性的漆艺种类。
 2008年,“徽州漆器髹饰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徽州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人  甘而可
  
 
 汉族,籍贯安徽,1955年出生,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师从汪福林、俞金海先生为师,学习雕漆艺术。其艺术风格扎根于徽派漆艺传统,原料与工艺恪守天然大漆制作古法原则。探寻以精、雅为风貌的徽派漆艺继续深化发展的最大可能性,将徽漆特色的菠萝漆、推光漆、漆砂砚及精细漆面纹饰推向新高度。创作风格上祟尚宋元之美,在漆器作品中始终保持传统的中正儒雅气息,注重漆器语言的原创性,使每件作品都具有新的创意。主要作品有:《漆砂砚》、《菠萝盏托》、《兰花莳绘推光漆大盒》等。
  
  
 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
  
     
  
 脱胎漆盒《青龙虾》  作者:郑修钤
  
 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是由清乾隆年间福州府漆器艺人沈绍安所创,是在恢复隋唐“夹贮”这一失传技法的基础上,对手法与材料进行了创新的一种髹漆工艺。
  
             
  
 漆画《海鲜》  作者:郑益坤
  
 福州脱胎漆器以天然生漆、麻布、油类、丝绢、瓦灰、贝壳、蛋壳、金属材料等为主要原料。经塑模、翻模、裱脱、地底、涂漆、推光、装饰(彩绘或磨绘)等数道工序制作而成。主要装饰技法有印锦、镶嵌、雕填、暗花、针刻、闪光、仿彩、台花等。其质地轻巧,工艺精良,装饰手法多样,给人以高雅华贵、凝重深沉之感。
 2006年,“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省级传承人  郑修钤
  
 汉族,籍贯福建,1946年出生,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67年福州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分配福州市第一脱胎厂工作,1980―1981年入四川美院深造。1999年创作漆画《布达拉宫》获全国第九届美展银奖,2003年被授予福建省优秀专家,享受省政府生活津贴,同年调入福州市工艺美术技术学校。2006年退休后成立漆艺工作室, 2010年被聘请为福建师大美术学院漆艺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从艺以来多件作品被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前苏联东方艺术博物馆、福建省美术馆等收藏。
  
  
 鄱阳脱胎漆器制作技艺
  
     鄱阳脱胎漆器源于先秦,经历代传承,于清晚期有重大发展与突破。鄱阳脱胎漆器凝固成型脱胎制模工艺,也为脱胎漆器制作工艺开辟了新的途径,为国内脱胎漆器制作开辟了先河。其胎质有木胎、夹贮胎、籘胎、纸胎等。制作时需经过对在胎体上多道裹布与漆灰,脱胎打磨,以及填灰上漆、水磨、贴箔、推光等50多道工序,其造型典雅大方、质地轻巧、色泽光亮,具有防潮、绝缘耐酸、防腐蚀等特点。
     隐花是鄱阳脱胎漆器装饰中的一种,又叫“漆下形”,即在纹样上盖一层透明漆。经过精研磨推光后,便成为表面光滑而又能显出花纹的漆器,花纹若隐若现,体现出有朦胧的美感。
 2006年,“鄱阳脱胎漆器制作技艺”入选《江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鄱阳脱胎漆器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  李波生
  
     汉族,籍贯江西,1956年出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从艺37年,早期随父学习漆艺并从事彩绘设计工作,期间还吸取了漆工张鑫生等老一辈名师的传统技法,并结合新兴艺术,创新了一批批独特的产品。2009年被评为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省工艺美术家。其作品多次获省、市级奖励,得到专家的高度赞赏;特别是2004年设计制作脱胎漆器《稳操胜券》和《星星相印》获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金奖二项。
  
  
 阳江漆艺
  
                               
 广东阳江漆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鲜明的地域特征,为“阳江三宝”之一。阳江地区漆艺的兴起,与当地发达的造船业、桐油业有着直接的关系。其肇始年代约在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阳江漆艺《银龙鱼》  作者:陈其积
  
 阳江漆艺分皮胎,纸胎,木胎,产品主要有日用工艺品和家具,其中以皮胎漆器最有传统特色。因为防潮、耐用,又古雅美观,解放后以生产漆箱、漆枕和小件漆器而闻名。用色由原来的黑、朱二色,增加到各种色漆,并有罩金、镶嵌、螺钿、描金堆漆和印花等技法。60年代,阳江漆艺工人探索创新,制作出富有传统和地方特色的漆画。这种漆画以漆、熟桐油和经过加工的透明漆及黑漆为涂料,调入银原、石黄、石绿、宝红、钛白等入漆颜料,又利用螺钿、蛋壳、金银箔、石片、闪光磷等材料,经过描绘镶嵌、髹罩、雕填、研磨等工序而成。
 “阳江漆艺”已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阳江漆艺省级传承人 陈其积
  
     汉族,籍贯广东,1938年出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工艺美术师,多年来致力于阳江漆艺的传承和发展,他将传统的手工技艺与现代绘画审美要求相结合,并在传统的工艺技法中突破和创新。擅长贴、嵌、镶、罩染、雕填、莳绘、磨显等手法,使作品极富漆画之韵,不仅画面富有立体感,而且漆色层次丰富、浑厚而耐人寻味。代表作品有:漆画《银龙鱼》、《热带鱼》、《故乡晨曲》、《海歌》、《鹭声》等。
  
  
 重庆漆艺
  
          
  
 彩色蛋壳镶嵌盘《一鸣惊人》  作者:陈思碧
  
 重庆漆艺,据考证起源于古代巴国。制作采用中国传统工艺技法,取材于天然材料,以“研磨彩绘”装饰技法在全国独具特色,其工艺的独特之处是在制好的胚胎上描金、绘彩、研磨、推光。由于在装饰手法上结合使用彩绘、镶嵌、雕填、遍涂、堆漆、拼贴等多种传统工艺技法并配以各种宝石、螺钿、蛋壳、银箔(丝)、金箔(丝)等特殊材料,经过制漆、制胎、髹漆、装饰、打磨、推光等几十道工艺精心制作而成。重庆漆艺作品光润坚滑、色彩富丽、装饰纹样丰富,并以技艺精湛而著称于全国。重庆漆艺以视觉美、触觉美、肌理美见长。
 2008年,“重庆漆器髹饰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庆漆艺省级传承人  朱华
  
 汉族,1952年出生,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重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从艺40年,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思碧,擅长漆器、漆画创作,是“彩色蛋壳镶嵌”技艺的直接传人。她创造性运用并提高了“彩色蛋壳镶嵌”技法的艺术表现力,创新将螺钿粉分光与色彩分光法相结合的“彩色分光技法”,用此法制作的花卉、绿叶色泽逼真、精美。代表作品有:脱胎漆器梅花盒《报春》、漆画《国色天香》、脱胎漆器大盘《翔》等。
 
 重庆漆器大盘《翔》 作者:朱华
 
 
 
 
  
 成都漆艺
  
  
                        
  
 雕漆隐花云纹双龙耳瓶 作者:宋西平
  
 
  
 成都漆艺嵌银彩绘缠枝莲纹梅瓶  作者:宋西平
  
  
 
  
 重庆漆艺嵌银丝光凤纹方盒  作者:宋西平
  
  
     成都漆艺是我国最早的漆艺之一,现多见于成都青羊区。成都漆器又称卤漆,发轫于商周时期,到秦汉时期,成都漆艺趋于兴盛。在唐宋元明清几代,成都漆艺不断发展,对我国其他漆艺流派产生了较大影响。
  成都漆艺工序繁多、制作细致、耗时久长,尤以雕嵌填彩、雕填影花、雕锡丝光、拉刀针刻、隐花变涂等极富地域特色的髹饰技艺闻名于世。成都漆器以天然生漆、实木为原料,胎体不拘,做工讲究,是集艺术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手工制品,以精美华丽、富贵典雅、光泽细润、图彩绚丽著称。其制品既可高悬于庙堂之上以彰显华贵,又可充当精致耐用的日常用品。成都漆器既是历代习俗的重要见证和文化交流的使者,也是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重要载体。
  2006年,“成都漆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成都漆艺传承人  宋西平
  
     汉族,籍贯四川,1951年出生,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师承成都漆艺大师陈春和老艺人,从艺近40年,以雕花填彩和雕锡丝光技法见长,雕刻功底扎实,用刀娴熟,线条均匀、流畅。从制漆,制漆胎,研磨,清抛光到各种装饰技法样样精通。参加1978年以来的历届全国工艺美术大展,在各类博览会和评比中,作品多次荣获大奖。制作的漆画《文君听琴》 等数件漆器工艺精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代表作品有:《四季花鸟屏风》、《雕漆隐花双龙耳瓶》、《春色满园大元盘》、《嵌银丝光凤纹大方盒》、《嵌银彩绘缠枝莲纹瓶梅瓶》等。
  
  巧夺天工(五)
  
 (来源:www.ihchina.cn)